3、绘画与书法
明达是一位真心向艺者,一身的诚挚纯朴,因为真爱,什么都能拿得起放得下,因为真爱艺术,又使其生命多姿多彩,充满创造活力。若人了无意趣,假惺惺酸兮兮,即使读破万卷书行过万里路挣了不少钱,也不过脑子里一把油,无趣无智,又有何用?只有心灵澄澈,本性而为,方得艺术妙谛。
观看明达的作品,他的书法,他的绘画,特别是近来的水墨作品,无遮无拦,完全从心灵中流淌出来。或许猛一看,过于浅显甚至浅薄,再细看就会沟通和意会,接着会看的你心动起来,或是恐慌或是喜悦……到这时候你就会明白了,明达是怀着虔敬心情,心无旁骛,画在“当下”,刹那间“心相”呈现,“不造作”“不装”,不滞、不流,不拘泥于形式,鲜活生动,契合本体的真实,流露生命本真。无论是“师法造化”,还是“任运自然”,每件作品都是其彼时“真实当下”的呈现,不挂一丝,净裸裸、赤洒洒,直面相呈,笔墨具足,直接、清净、纯粹,每一笔触都呈现出通透畅达、澄明清远的生命体验。
明达的绘画品类很多,山水、人物、花鸟题材广涉。尤其喜欢画神仙佛道,曾见他画的神仙图卷,人物繁多,品阶森严,道貌岸然,配以山川河流,亭台楼阁,奇花异木,怪石珍玩,画面之繁复,构图之精妙,无以复加,足见其功力之深后。明达平常画的最多的当属佛菩萨的造像,也是善男信女供养所求,以水墨居多,用笔简练,以形写意,以形传神。拙而能巧,重而能秀。画观音则多用湿笔,空明澄澈,法相庄严,栩栩如生。观法像则心生庄严,阅圣容而慈悲顿生。从作品里解读真性情,从作品里悟佛法妙理。
明达的书法,循性方正,不拘成法,所谓“性含万法是大,万法尽是自性见”是也!抄经是明达修习的日课,他抄经的书体不拘一格,而是随处方便,变换法门。字之间架结构,一笔一划,含有天体、人形、物象之理,清纯朴茂,笔笔从心性流出,以一贯之,无是无非,一气呵成。明达的书法实践,或由禅而入书,或由书而悟禅,最终由渐而顿,神思豁然、性解心开,而达于心手双畅之境。
4、心愿与追求
明达打算出家之后,尘缘已了,根雕、设计,甚至书画都不再做,专心一意礼佛修禅。他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觉悟出,艺道不悖,不二法门。“搬柴运水,无非妙道”,笔墨书画又何尝不是妙用。弘一法师有“写字不违修行”之说,一笔一墨,只要“用心观照”是对心性的体悟。担当和尚云:“若有一笔是画非画也,若无一笔是画亦非画也。画也!非画耶!笔墨耶!自性耶!”自性本自清净,凡是真正的艺术,都应是心性的随缘而化。出于心性,虽一笔亦可蕴有山河大地之意趣。优秀的作品,必都参赞天地万物之化育。山河大地,万物群生,在画者笔下,皆因画者对心性参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。其间,微观宏观之取舍,如太虚片云,寒潭雁影,不过都是心性的外化。就像《金刚经》中所说的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。这也是一切艺术之真谛。
禅是一种思维,是一种修行的方法,佛家讲“戒、定、慧”,禅就是一种境界。中国绘画历史上出现了“禅画”之后,艺术与禅修融合,艺术与哲理统一,被视为艺术创作的妙法,艺术史上的至高境界!然而,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禅画有种种误解,或者将佛教题材的作品等同于禅画,或者以为寥寥几笔,所谓空灵,甚至胡乱涂抹就是禅画,更有甚者以此标榜,作为时髦的艺术,沦为骗人的游戏。
禅的状态,只可意会不可言传,不可说,说了就不是了。所谓,道可道,非常道。以明达的体会,禅画如修禅之坐忘一般,在绘画中,忘掉功利,忘掉笔墨,忘掉自我,忘乎所以,什么都忘掉了,这样才画出了好画,所以好画不容易,禅画就更难了。
禅画,在宋以后就衰落了,宋代的禅画,很多流落到了日本,建国以后,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。明达认为,禅画代表了大写意的最高境界,当代真正能称得上禅画的是凤毛麟角,要是禅画在我们这个时代断了,那是中华文化的损失,因此,明达把继承和发展禅画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,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宏愿,对于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深远!愿明达禅修与艺术精进,早成正果!
|